张自忠将军在抗日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关键节点是1933年的长城抗战。当时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,奉命防守喜峰口一线。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,张自忠采取夜袭战术,组织大刀队趁夜色突袭日军营地,取得重大战果。这场战役共歼灭日军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骑兵大队,毙伤敌寇4000余人,缴获坦克数十辆,史称喜峰口大捷。

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,更让大刀进行曲传唱全国,张自忠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,其抗日英雄的威名开始广为流传。当时二十九军作为西北军残部整编而成的部队,装备简陋,却能以大刀、手榴弹等简陋武器击败机械化日军,展现出中国军人顽强的战斗意志。

张自忠的军事才能在此后得到进一步展现。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,他率领第五十九军在临沂战役中击溃日军精锐的坂垣师团,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同年晋升为第二十七军团军团长兼第五十九军军长,参与武汉保卫战,成功阻击日军12天。这些战役表现使他逐渐成长为第五战区的主力将领。

1940年枣宜会战是张自忠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。他已升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,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。面对日军10余万兵力的进攻,他亲笔写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,海不清,石不烂,决不半点改变的誓言,最终在南瓜店战斗中身中七弹壮烈殉国,成为二战期间同盟国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。
张自忠从一名师长成长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历程,折射出中国军民抗击外侮的坚定决心。其军事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始于喜峰口战役,通过一系列重大战役的卓越表现,最终以生命诠释了军人报国的最高境界。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二级上将,并在重庆举行隆重国葬,其事迹至今仍被广为传颂。



